王建的林和许家的印中2
作者
良叔
来源
良大师
7
-年,中国房地产迎来了黄金十年。
王健林在坚持走商业地产路线时,也发现“快”是房地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在内部会议上多次说:
“快半拍,就是赢家。”
一开始万达做商业地产,是不进行土地储备的,从拿地到开工,一般都不会超过4个月。
而从拿地到正式开盘,一般4个月左右就能搞定。
但是,快也是有副作用的,尤其是商业地产,因为人家买的物业,要么用来出租,要么用来自己做生意,如果没有人流,一切都是白搭。
年,万达在沈阳开发了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多个商户入驻,很快大家发现这是块鸟不拉屎的地方,根本没啥回报率。
于是商户联合起来,把万达告上法庭,最后虽然万达赢了官司,但王老板觉得有损商誉,于是让负责人务必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给商场加了个顶盖、建通道改扶梯、重新招商......几个大招下去,小几个亿的银子没了,然而,球用没有。
后来开会,有人说,要不把商场炸掉吧,这样就彻底了......
王总也为这事儿烦得一比,于是说:好吧,好吧。
“可业主怎么赔偿呢?”另一个人提出一个房地产业的终极问题。
“你们去谈,只要别太离谱就行!”王总已经烦得不得了了。
后来,每个业主得到了1.5倍的赔偿,距他们入驻已有3年,这么算,每年15%的回报率。
而王总一算账,从赔偿到重建,总共多花了16个小目标,在断臂这件事儿上,王总向来是认真的。
当然,这16个亿不是白花的,王总也悟出一个道理:商业地产不是植树,而是造林。
你只把鱼塘卖给别人怎么行?里面要有鱼苗啊......
当王健林顿悟这一点后,万达的商业地产开启了疯长模式,也创造了“订单地产”这个概念。
所谓“订单地产”,简单来讲,就是“招商在前,建设在后”。
假设你是一名商业地产商,你的思路大概是选一个好地段,把商场建得有逼格一点,然后利用各种手段做营销,想办法把商铺都租出去。
而万达的方法是,在建设前,先找几家特牛逼的合作商,比如沃尔玛、苏宁之类的,行话叫做“主力店”。
主力店和万达共同选址、谈好租金、装修风格等一系列细节。
与此同时启动招商,说要在这个地方建设一个购物广场,还告诉大家这里是沃尔玛、麦当劳、苏宁准备战斗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家茶饮连锁店,你大概率会选择这里,因为你知道,这些牛逼商家的入驻,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客流,而你也知道,生意的本质就是流量。
订单地产的模式,还顺便解决了资金链的问题:
开发费用的60%都来自当地银行的贷款;还有20%来自那些主力店;加减乘除之后,你也知道了,万达直接投资比例仅为20%。
万达靠着“订单地产”模式,一路高奏凯歌,并在年把王总送上首富的宝座。
正如我一篇文章写道的,富豪的财富来源基本都是一个底层模式:
借到很便宜的钱,拿到有价值的资源,联结有分量的圈子,获得足够高的溢价。
8
相比较王健林“订单地产”的模式,许家印的打法更为简单朴实。
就是大量举债,疯狂拿地,快速回笼资金。
年,许家印看中广州郊区的一块地,在珠海工业大道边,位置偏僻,没有配套。
只有一个好处:便宜。
而这对刚刚创业的许家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通过一番谈判,他接收了这块本属于工商银行的地段,并说服对方分期收取出让金。
然后又找银行申请出万的贷款,万支付首期,万自用。
就这样,在6月8日金碧花园破土动工,8月8日便开始发售(预售),一个上午,套房被一扫而空。
资金轻轻松松回笼万。
一直紧崩着弦的许老板,此时此刻感受到了像风一样的自由。
金碧花园一期
一年之后的6月6日,恒大又推出了金碧花园二期,虽然3元/平米的价格比一期贵了元,可仍然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套房子,一下卖完。
当时恒大的一位高管感慨到:大城市的人,真的是有钱......
但是,许老板很清醒,他知道大城市的人再有钱,可地方也就那么大了,不但要面对万科、碧桂园、保利这样巨型的对手,本土的地产商水也很深。
这场仗不好打啊......
分析形势后中,许家印做出一个现在看来非常正确的决定:向二、三线城市进军。
不得不说,恒大的设计和营销人员也很给力,他们特别懂得二、三线城市人群的心理,每次推出的楼盘都带有一丝尊荣华贵,要不搞几个雕塑,要不整几个柱子,或者搞个喷泉。
总之给内地人的感觉就是:上档次。
正如当年内地中年男对梦特娇T恤的痴迷,这种乌托邦式的奢华感对他们有种莫大的诱惑。
我一位发小,在三线城市买了一套恒大的房子,他说,最吸引他的就是小区有个“天鹅湖”。
因为真的有天鹅,而且是两只黑天鹅,他从没有见过黑天鹅,恍悟间,竟然有种身在欧洲的感觉(其实黑天鹅在澳洲更常见)。
只是当他入住时,发现那两只黑天鹅已经不见了,不久,他无意中发现另一个恒大新开盘的小区中,出现了两只黑天鹅。
他略有伤感的说:“那两只黑天鹅,大概是演员吧......”
不管怎样,恒大进军二、三线城市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那个年代正逢土地价格飙涨,而恒大囤积了大量的土地储备,年总量达万平方米,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一哥。
当然,这么大的手笔,代价就是需要钱,需要许多许多的钱......
年,恒大接受了三家著名投资机构4亿美元的出资,代价是8亿可换优先股,还签了一个阶梯协议,简单意思就是,恒大上市越晚,给出的“利息”就越多。
之后,恒大又分别找瑞信和美林贷了5.8亿的款,而此时恒大有41多亿的到期账款,除此还有大批需要支付的土地出让金。
另外全国37个项目,有33个在建,每天都能听到烧钱的声音,资金缺口高达个亿。
只有上市,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年初,恒大首次启动赴港上市计划,却遭遇金融风暴,投资报价和期望值差太远,上市只能搁浅。
无奈之下,许家印只好找地产前辈王石求助,希望万科能出手相助。
王石看着这个比自己小7岁,比自己晚入行13年的后辈,拍了拍他的肩,鼓励他要挺住,然后十分干脆地拒绝了他。
多年后,万科面临被宝能系恶意收购,焦灼之时,许家印斥资多亿入股万科,成为主导这场战役的决定性力量,据说当时王石很紧张,分不清对方到底是敌军还是友军。
这是8年后的事情了,彼时的许家印,已经羽翼颇丰,恒大也已经全面超越万科。
只是年对许家印是一个天沟,要不说成大事之人,必有过人之处,许老板长袖善舞的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恒大地产因为需要经常邀请香港明星助阵,许老板也因此认识了英皇老板杨受成,在他的牵线下,许家印也认识了不少香港资本大鳄,其中就有新世界集团的郑裕彤。
许家印想和郑老疏通关系,可是遗憾地发现,语言不通,许家印胡辣汤味的普通话虽也正宗,但是郑裕彤的叉烧粤语更地道,对于普通话,郑老完全“唔识听,唔识讲”。
不过许家印很快找到全世界的通用语言:
扑克牌。
郑裕彤酷爱“锄大地”,于是许家印便天天陪着郑老“锄大地”,过程中发现郑老的儿子郑家纯喜欢“斗地主”,于是许老板白班陪郑老,晚班陪郑少。
会玩,也是一种生产力,没多久,郑裕彤便联手科威特投资局、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等投资机构,总共斥资5.06亿美元入股恒大。
再加上恒大连续开工18个项目,并75折销售,迅速回笼资金50亿,年的坎,就这么过去了。
当然郑裕彤对许家印的帮助并不只是给钱,年11月恒大香港成功上市,郑老公开表示支持,并宣布出资0万美元进行认购。
与此同时,刘銮雄、李嘉诚、杨受成等香港大佬也都纷纷宣布认购恒大股份,恒大炙手可热,而许家印也一飞冲天,身价达亿。
那一年富豪榜的官方排名中,比亚迪的王传福是第一名,身价是亿,那时许家印已是无冕之王,直到8年后,才实至名归。
但是,许老板非常排斥首富的称号,他曾发出过灵魂质问:
“为啥要做首富,做了首富有啥好处啊?”
他甚至会投诉那些给他戴首富帽子的媒体。
同样的,王健林对富豪榜也一直是死亡凝视,他对采访他的杨澜说:
“大家都说中国富豪榜就是个杀猪榜啊......”
呃......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很富有,就真的这么难吗?
不难吗?难吗?不难吗?难吗?......
没事儿,我就问问......
10
在许家印完成上市目标时,万达正在完成自己的第三次转型:
从房地产企业向文化企业转型。
按照王健林的判断,“只有文化产业才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那时万达已经在国内建设经营多个院线、儿童游乐园、主题公园、酒店,每逢黄金周,每个项目的客流量都以百万计算。
然而,王健林却意识到,万达在这条路上还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没有优质的IP。
如果万达有米老鼠、唐老鸭、钢铁侠、绿巨人这些IP,万达才能拿到文化产业的长期饭票,甚至干掉迪士尼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IP打造”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软肋,比较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去国外买IP,更好的办法是把制造IP的公司也一同买下来。
而那时万达也正在准备全球布局,因此他们瞄准了美国的第二大院线。
年5月,万达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MC(美国多厅影院公司),这一步棋,其实走得蛮有章法。
收购后,万达不仅让AMC扭亏为赢,还在第二年把AMC弄到纽交所上了市,融了4亿美元。
美国人搞不成的事儿,中国人搞成了,这也让王健林在美国电影圈出了些小名。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电影公司都要和院线打交道,你拍的又不是FBI警告的小电影,总要公映吧。
所以,万达希望通过AMC院线好去接触美国的影业公司,最后能收购美国六大影业公司其中的一个。
迪士尼、华纳兄弟、福克斯、环球影业、派拉蒙、索尼,这六大影业,万达每家都挨个谈了一遍,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黄了。
王健林亲自参与了三个,年9月,他去拜见华纳的CEO杰夫·比克斯,这哥们是个老江湖,旗下有HBO、CNN,是美国最大传媒娱乐集团的掌门人。
王总快人快语,刚刚寒暄完“吃了么”,第二句就是:
“我有兴趣投资你们。”
杰夫·比克斯短暂的错愕后,面无表情地回道:
“咱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需要钱。”
谈判就这样草草结束。
不到1个月,王健林又开始接触福克斯影业的控制人默多克,这老爷子因为娶了邓文迪,而被广大国人知晓。
那时默多克正好访华,于是王健林便把默老安排在万达索菲特酒店,给予最高规格的接待。
当晚谈得很愉快,只是默多克表示并不想卖掉福克斯,王总想说服他,可是谈着谈着,
默多克突然没了声音,王总定睛一看,原来老爷子在椅子上睡着了。
王总把默多克送上车时,和手下嘟囔了一句:“我才不要干到那把年纪。”
1年后,王健林终于找到机会拜访迪士尼的董事长罗伯特·艾格,这哥们是“好莱坞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上NO.1,默多克那么牛逼也才排老二。
两人相见的时间是年10月23日,就在5个月前,王健林在《对话》栏目中怼了迪士尼一把:
“迪士尼不该来中国,只要有万达,迪士尼十年到二十年之内盈不了利”。
当王健林来到罗伯特·艾格的办公室后,艾格没有说话,而是拿出一沓报纸放在了桌上,那正是王健林抨击迪士尼的报道。
整个房间都弥漫着尴尬的气息,收购当然是没有谈成,不过两人也算是冰释前嫌,几天后,王健林还去上海迪士尼参观了一下,此后王总再也没挤兑过迪士尼。
总之,6大影业万达一家也没收购成功,却成功收购了新秀“传奇影业”,也算是弥补了一些遗憾。
而且,万达在并购“院线”这条路上突飞猛进:
年7月,9.21亿英镑并购欧典院线。年9月,与美国MPG院线达成战略合作。年1月,又以9.3亿美元并购北欧院线(NCG院线)。
一系列并购后,万达在北美和欧洲15个国家拥有超过千家电影院,00多块银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
北美市场每4张电影票,就有1张是万达AMC院线的,院线是电影的变现通道,万达相当于扼住了美国电影市场的咽喉,这实在具有杀伤力。
当时,万达在美国举办了一场“中美电影高峰论坛”,王健林出席,好莱坞六大影业公司的董事长全部前来捧场,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即使美国总统来访,这6个大佬也没一同现身过。
可以想见万达当时在好莱坞已经举足轻重,这也引起了美国民粹人士的反对,曾有16个议员写信给奥巴马政府,要求限制万达的发展。
当时好莱坞的落日大道上,还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广告牌,鲜红的背景色,上面写着“中国拥有AMC”,下边列着一个网站,专门收集反对者的意见。
那段时间是万达最为辉煌的岁月,除了影业,万达还布局文旅产业,收购英国游艇俱乐部、美国铁人三项赛公司、入股马德里竞技......还在全球拿下很多不动产。
而王健林也一时风头无两,甚至成为哈佛大学的坐上宾,这也为万达日后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未完待续,明天见——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