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虽远,共此明月,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

“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

启动仪式在大沥举行

▲“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展览海报

为纪念中国与科威特建交50周年,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4月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科威特国大使馆、科威特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主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中传创展(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正式上线,启动仪式在大沥镇广佛智城·智城西洋艺术馆举行。本次数字展将持续至7月8日。

数字展搭建中科文化交流平台

现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副局长封立涛、科威特国驻广州领事馆代总领事阿卜杜阿齐兹·阿尔玛哲、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张远征分别发表了致辞。封立涛表示,此次展览是庆祝中科建交50周年的重点项目,也是在文化领域落实两国元首讲话精神的一项务实举措。展览通过应用最新的AR拍摄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展厅,用“科技+非遗”的手段,充分展示中国与科威特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有一句谚语:患难见真情,本次展览的举办也体现了中科双方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抗疫的决心与力量,体现了中科两国文化部门和业界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作为与担当,证明了中科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高水平。

阿卜杜阿齐兹·阿尔玛哲引用中国诗人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形容中科两国的友好关系。他讲到,年也正值中国和科威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三周年,在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与“科威特愿景”的紧密连接下,中科务实合作进入新时代。中国与科威特都拥有大量传统及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展览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领略其风采。祝愿此次盛会能够如愿促进两国文明遗产、文化多样性及人类创造力的融合,加强两国在各领域的双边关系。

张远征介绍,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主要源起与传承重镇,有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岭南成药之乡的美誉,非遗资源丰富。近年来,佛山大力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现代技术、现代产品、现代审美相结合,逐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利用非遗资源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山川虽远,共此明月,希望数字化展览能够为文化交流拓展新路径,为文化传播提供新体验,让科威特人民能够从这里读懂中国文化、领略岭南风采。

四大板块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结晶

“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共分为四大板块,聚焦中国和科威特两国优秀的非遗资源,以承载着中科两国人民智慧与审美结晶的非遗艺术品作为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着两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典雅气度,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匠心传承、活态新生。

“丝路明珠——‘一带一路’中的东方文化使者”板块通过对茶艺、瓷器、丝绸制品的并置呈现,展示茶、瓷、丝绸作为“文化使者”,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到当今“一带一路”的文化互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茶叶、丝绸、瓷器是古代中国生活中极具特色的产品,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商贸繁荣的象征。在当代,它们依旧是外国民众对中国生活方式认知中极具象征性的符号。近年来,得益于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开放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通过茶叶、丝绸、瓷器把目光聚焦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乘物游心——中国古典雅致生活”板块以场景式的呈现方式,再现中国古典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宋代文人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称为“四艺”,明代文人发展为抚琴、赏香、啜茗、读画四大意趣,将生活上升到艺术范畴。在这一板块中,可以欣赏到中式古典家具、艺术品、文房摆件等古典文人书房的陈设,了解闻香、抚琴、读画等富于风雅韵致的日常生活,感受中国古代文人以修心养性为目的的艺术化生活方式。

“匠心传承——创新赋能传统技艺”板块主要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活态传承、多元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承载了中国文明的价值、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入生活,是让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继续焕发蓬勃生机的重要途径。

这一板块中的展品包括来自广东的广州、佛山非遗,来自河北的廊坊非遗,以及由传统文化衍生出的文创产品。佛山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其在注重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着力于将非遗链接创新设计,为传统非遗艺术品赋予了新时代的生命力。廊坊借助丰富的非遗资源,坚持以文化为魂、生态为本、旅游为体,借助丰富的非遗资源把文化融入文旅项目中,廊坊非遗美学产品多次在国内外展会中亮相。

南海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66项(扩展项目5项),其中2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7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6项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9人,市级传承人42人,区级传承人71人。传承基地52所,其中省级传承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市级传承基地(传习所)21个、区级传习所26个。

本次展览中,更特别展示来自科威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萨杜编织,以及枣椰树的相关知识、技能、传统和习俗。“萨杜”是贝都因妇女所从事的装饰品编织技艺,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和骆驼、马匹等牲畜的装饰上。枣椰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是阿拉伯地区“沙漠面包”的来源,促进了阿拉伯文明、伊斯兰文明同欧洲文明、东方文明之间的沟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萨杜传统编织技艺和枣椰树,已从技艺本身演变为文化的载体。为了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近年来,科威特当地加大了对这种古老编织技艺的宣传和保护,也让它们更多地融入了当代生活。

跃上云端,大沥探索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

大沥镇现有各级非遗项目13个,其中,广东醒狮、盐步老龙礼俗和南海藤编均参与了此次展览,观众们可以趁此机会在线上一睹大沥的历史文化风采。传统文化中一个个有特色、有亮点的细节、故事就如珍珠一般,大沥镇将其有机地串联起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类主题活动进一步提炼、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非遗保护、传承、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性操作范本。

在刚过去的三月,大沥镇正式发布五大文商旅体创重点项目,发力打造广佛文产融合先行区,助推南海东部“文化+创意”产业布局,进一步为南海打造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贡献大沥力量。

如何增强“商贸+文化”的良性互动,释出“文化+创意”活力?大沥镇的做法是借助“云手段”,实现“文化上云”,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群众参与的形式。以今年新春线上文化月为例,大沥创新地把村晚、狮会、口哨音乐会、生菜会等多个传统文化活动搬到线上举办,打出了云文化“组合拳”,累计吸引超万人次互动参与,“云”体验让传统文化持续焕发出新魅“沥”。

事实上,早在年,“大沥文化云”已上线运行,实现文化活动预约报名、文化场馆预订使用、“点单式”服务供给等创新功能,使数字文化服务触手可及。近年来,大沥镇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以“互联网+公共文化”模式将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年端午期间,大沥创新举办线上龙舟赛,吸引约41.3万人次参与,并派发了6万张商家优惠券,以文化活动拉动复工复产及市民消费;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沥又举办了“网红大沥”非遗文物线上畅玩系列活动;大沥镇第十二届读书节也首次采用“云”形式启动,其间举办“有为讲坛”大沥公益讲座等线上活动共18场……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系列活动相继“上线”,不仅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更具创意,还切合了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题中之意。从本土小天地到全国大舞台,大沥的文化魅力通过网络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展现。

未来,大沥镇将继续着眼于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一是全力推广南海人文品牌,不断夯实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基础。通过深挖、梳理、论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加强资源链接,充分调动大众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的积极性;二是鼓励非遗IP开发工作,推动醒狮、藤编、沙皮狗等非遗资源“活化”发展,实现非遗“活态”传承,让非遗“活”在当下,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在促进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加快艺术场馆VR技术应用,逐步将艺术馆展陈内容、与文体空间进行结合,推动文艺IP资源数字化转换、传播,带动VR文创产业发展。

大沥是一个极具活力、极具想象的地方。借力本次“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大沥将不断擦亮“商贸名镇”“文化重镇”的名片,进一步打造“商贸大沥、商旅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广佛智城·智城西洋艺术馆

本文转载自大沥镇宣传文体旅游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3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