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俄罗斯会很穷
国家人口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口大国在发展过程背负着更沉重的社会负担而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小国才能实现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第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已占绝大部分比例,经济发展主要无非就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要讨论上述这个观点在逻辑上能否站住脚,我们先来看看现在工业发展有哪些特点。第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产业链条越来越长,企业间合作越来越紧密,高度倚靠配套产业链,通常在交通运输便利,市场信息更加畅通无阻,人力资源、能源供应更加充裕之处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机会,越来越趋向集群化。第二,行业内赢家通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果说过去工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率远没有现在高,同时贸易和运输远不如现代便利,外来竞争者由于高额运输成本就难以对本地企业形成优势,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不太明显。古代的金属冶炼业,只要掌握技术,炼铁业世界各国基本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炼铁工场,手工纺织业则遍布于世界各地。到了近代,我们历史教科书上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大量工业品的输入导致中国小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失业,这标志着随着以大航海为标志的运输贸易手段发展,工业全球范围赢家通吃的时代拉开序幕。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跨境流动则导致企业兼并和产业集中的速度越来越快,新兴工业部门无一例外在大国发展壮大,汽车产业只在产业配套齐全的工业强国发展,现代的信息产业则只有几个屈指可数的巨头。原因一是随着效率的提高,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工业生产,就可以满足全球消费者所需,二是除建筑业绝大部分工业产品都是可移动的,生产与消费是分离的,产地与消费市场除了运输成本外没有其它因素把它们拉扯在一起。正如常言所说的一日三餐夜宿一张床,物质消费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人对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流动性的资本对一城一地没有道义上责任,不会顾及一城一国的就业率及产业经济发展,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往生产更高效率和成本更低廉的地区流动。通过相关产业聚集获得的市场信息,和产品技术标准的统一,使生产效率获得提高。产业链条上的其它企业也会逐渐向此处聚集以获得市场竞争的先机,导致聚集区如滚雪球般发展,结果是造成产业在地区和国际间形成马太效应。虽然我不相信当地培训不出来一万名合格的流水线工人,但难以想象有哪个世界汽车产业巨头在老挝或者尼加拉瓜投资设立整车生产厂的。哪怕当地劳动力成本再低廉,哪怕世界各国达成协议对此处产品实行零关税优惠。由于没有整车企业,零部件生产商也不会在此投资设厂,最后甚至连最简单的一个标准件生产企业都不存在。广大西部和农村地区地价和劳动力虽然更便宜,但是却很少工厂,主要的原因就是单一企业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而不具备竞争优势。这种趋势造成工业向大城市集中,逐渐与消费市场不再直接关联。近几年来不断有媒体声称中国沿海地区产业有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但都没有形成气候,主要原因还是无论印尼还是越南等国,都暂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随着产业聚集区越来越大,必然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不断吸引周围的劳动人口聚集,而数量庞大的就业人员也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又带动一批相关的服务行业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聚集大量产业,动辄上千万人口的城市群几乎只有五千万以上人口大国才能形成。工业资本逐步向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地区聚集,在一国之内向城市群聚集,在世界范围则是向人力资源丰富少数国家聚集。所以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后发达国家赶上先进的强有力加分项。留在边远地区只有配套产业产业链较短,服务于当地的小型加工业或者资源采掘和加工业,但是随看资源产品占整个GDP的比重越来越低,这些地区不可避免逐渐萧条,国内如鹤岗、玉门等地。有人羡慕瑞士、卢森堡、比利时等经济发达的小国家,但作为工业文明的起源地,在世界工业化初始阶段业已形成的技术领先优势而进入发达国家,现在所有其它小国都不再具备如此条件。但由于体量太小,即使这些袖珍型发达国家也已无法在包括汽车产业、大飞机制造、信息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从欧共同到欧盟到世界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是为了打破国界藩篱,整合生产要素,提高小国经济竞争力的举措。由于发达国家在金融、技术上长期积累的优势,虽然在制造业有一定短板,但不会影响经济向金融、奢侈品行业的转型。这是家贫起点低的后发展国家无法模仿的。我们再来聊一聊服务业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服务业并不产生实物产品,如果不通过国际贸易,任何国家都无法依靠服务业实现繁荣富强。一方面与工业相比存在生产和消费同步发生,密不可分,无法像工业产品一样通过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来获得更便宜的价格。多数无法通过机器提供服务,故各地区之间的效率差别并不明显,如美容美发服务、医生的诊疗服务等。由于只能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服务并在国内经济体系中分享经济成果,发达国家服务业从业人员薪酬也会因为第二产业效率而水涨船高,导致服务价格高昂,更严重的是一些条件较艰苦的工作缺乏必要的劳力。服务业国际贸易往往涉及到人口的跨国流动,或者消费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如国际旅游业,国际劳务输出,跨国留学等,都可以视为服务业的进出口贸易。但是,所有涉及到人员流动的必然对社会造成影响,特别是在社会价值观存在冲突的国家之间。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俗和法律法规等存在差异,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无限制开放边境任由通行,导致的结果是发达国家要么不得不忍受较高的服务价格,要么社会结构承受冲击引进外劳,包括欧洲引进难民等。不要以为引进难民是良心发现,其实更是经济上的权宜之策。而美国则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也就是说,发达小国拿着名义上很高的人均GDP,国内也只能享受到并不成正比的生活水平。要享受到质优价廉的服务,除了到价格低廉的后发达国家跨国旅行外似乎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几十年前,发达国家的普通工人几个月的收入就能支付中国大半年的旅行费用,前些时间报道的美国每年超过百万人出国求医等,都是例子。地广人稀的俄罗斯也是另一些人羡慕的对象。从总量上来说,俄罗斯也堪称人口大国,但是幅员辽阔,人口分布并未形成利于经济发展的聚集优势。现在的俄罗斯除了军工产业外,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产品。由于军火贸易存在藩篱,并且成本在军工行业从来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俄罗斯的军工产业才得以存在和发展。但是经济转型二十几年后俄罗斯民用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难觅其踪,与其大国地位根本不相称,这不单是前苏联体制的问题,经济规律使然。随着世界范围内影响和平的传统因素越来越弱,未来俄罗斯在世界人均GDP排行榜将会继续走下坡路,除非舍弃亚洲部分,把人口集中到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形成几个城市群。但是这必然面对民粹主义的强大阻力。如果说几十年前两大阵营的对立,使一些小国因国际政治因素有幸获得外来援助而发展起来,但是随着世界范围传统的战争形式逐渐消退,各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越来越式微,经济规律基本决定了这种机遇早已时过境迁。后发展的人口袖珍型国家富裕起来的,要么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自然景观,依靠旅游业在世界经济分得一杯羹,如马尔代夫、巴哈马群岛等。要么是家里有矿,如科威特、卡塔尔、文莱等,但是随着资源要素占整个世界经济中的权重下降,这些国家的前景也不乐观。在统一的大国内,边远地区虽然难以获得产业资本的青睐,但至少人力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参与国内产业分工的障碍基本不存在,比较容易搭上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顺风车。但若如了一些地区分裂分子所愿,人为隔断生产要素流动,经济上恐怕永远不会有咸鱼翻身的机会。月影风声
上一篇文章: 年7月30日埃镑汇率黄金价格概览 下一篇文章: 俺的旅行你做主科威特胖子最多移民者最
欢迎点赞,多谢大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