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3周大婴儿感染新冠9天康复,首个

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几乎确定新冠病毒会卷土重来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在被问及今年晚些时候是否会有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他表示“几乎确定它还会回来。”近期,美国多个传染学专家警告称,根据模型及此前包括年大流感等疫情的经验,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年晚些时候出现了第二波,可能会比第一波更加致命。研究首次证明:男性新冠患者状况更严重死亡率可达女性患者2.5倍直到最近,《公共卫生前沿》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才首次研究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性别差异。Yang博士的研究团队分析了包括43名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数据和名患者公开数据在内的数据集。他们还分析了年名SARS患者的数据集。在最大的新冠肺炎数据集中,超过70%的死亡患者是男性,男性的死亡率几乎是女性的2.5倍。而且无论是在哪个年龄段,性别都是病情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日研究所称现阶段日本新冠病毒或来自欧洲基因特征接近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通过研究发布,3月以后在日本国内急速蔓延的新冠病毒有很大可能是通过欧美地区进入日本。他们对国内核酸检测呈阳性的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同时,该研究所也从世界各地收集了约人的的病毒数据,从而对基因特征进行了分析。最新检测出的病毒与武汉检测出的病毒相比较,其特征更接近欧洲各国大肆传播的病毒。研究发现60-69岁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最常见多为男性有高血压根据发表在4月24日《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版上的一份研究报告,年龄在60至69岁的COVID-19患者是最常见的住院患者。来自奥克医院(KPNC)的医学博士LauraC.Myers及其同事描述了年3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在21家KPNC医院的调查。共有例患者为SARS-CoV-2阳性;在这些患者中,29%的人住院治疗,8.7%的人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岁,其中56.2%为男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共病(43.5%)。全球首例3周大婴儿感染重度新冠肺炎幸亏救治及时9天完全康复近日,首例年仅3周COVID-19危重症婴儿康复,这得益于休斯顿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UTHealth)麦戈文医学院的医生的快速识别和治疗。该病例发表在4月22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名儿医院就诊,出现鼻塞、呼吸急促和食量减少。当时医生记录的体温为36度,脉搏率高,氧饱和度低。随后被转到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孩子血压低,体温过低,心率和呼吸持续加快。肺部x光显示上叶之一不透明和虚脱,意味着肺炎。五天后,病人从PICU出院。第9天,婴儿已经康复,被送回家中,没有补充氧气。《Leukemia》:血液癌患者罹患新冠肺炎的预后极其凶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陈智超、李秋柏教授课医院血液科王红祥医院袁国林主任团队在Leukemia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在这项研究中,位于中心疫区的两家武汉市重要的血液中心联合开展了针对正在住院的血液肿瘤患者罹患COVID-19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研究,同时与两家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的COVID-19感染数据比较。据研究结果显示,血液肿瘤患者罹患COVID-19的预后极其凶险。纽约2医院产妇新冠病毒普查结果,15.4%呈阳性,87.9%无症状近日,一项针对美国纽约市2家医院里临产孕妇进行的新冠病毒(SARS-CoV-2)普查研究发现,15.4%孕妇新冠病毒检查阳性。其中,无症状感染者竟然是新冠肺炎患者的7.25倍。相关研究结果于当地时间4月13日发表在NEJM杂志上。《细胞》:科学家找到可恢复端粒长度方法可逆转衰老据Sciencedirect科学资讯网27日消息称,美国一个研究团队在抗衰老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筛选了超过10万种已知的化学物质,成功发现了能够恢复小鼠体内端粒长度的小分子。相关研究发表在《细胞·干细胞》杂志上。此次,哈佛医院的研究团队筛选了超过10万种已知的化学物质,最终发现通过抑制一种名为PAPD5的酶可以能有效影响TERC,恢复端粒酶的正常平衡。研究人员期望利用这种化合物开发出一类针对全身干细胞的新口服药物。《科学》:血液检测多项癌症筛查阳性率能提高到99.6%早期诊断是降低一些癌症如结肠癌,乳腺癌和肺癌等死亡率的重要手段。最近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公布了首次利用血液检测多项癌症研究(DETECT-A)的结果。基于血液中的游离DNA和肿瘤蛋白标志物,他们共检测了1万名无癌症史的女性(65岁-75岁之间)接近全部的癌症指标。在现有的筛查技术基础上,这一方法使检测出的患癌人数增加了1倍,且筛查阳性率能提高到99.6%。实验团队表示,这一测试方法可以纳入常规临床测试,能协助检测,定位和诊断肿瘤。《JAHA》:工作压力可能增加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风险外周动脉疾病由肢体动脉阻塞所致,常表现为走路时腿疼,该疾病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世界范围内超2亿人发病。在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年之间芬兰、瑞典、丹麦和英国的11项独立研究中的13.9万名受访者,发现有工作压力的人因外周动脉疾病住院的可能性是没有工作压力的人的1.4倍。这一结果表明,工作压力可能是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细胞》:肠道疼痛感受器帮助机体有效抵御病原体感染近日,一篇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者Lai等人报道,一类肠道神经元亚群或在肠道应对感染的反应中扮演着意想不到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揭示了疼痛感受器在帮助宿主机体抵御沙门氏菌感染过程中此前未知的一种角色,相关研究结果也揭示了上皮细胞、神经元和哺乳动物肠道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了肠道免疫力的复杂机制,疼痛感受器所介导的机体反应是否能帮助抵御多种其它病原体还有待于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阐明。《自然》:研究发现预测抗抑郁药疗效脑电生物标记物近日,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吴畏,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等机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能够预测抗抑郁药治疗疗效的脑电生物标记物,并在多套独立临床脑电数据集上对该脑电生物标记物进行了验证。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30年跟踪调查发现:童年不幸福成年后患心脏病的几率要高50%美国西北大学一项新的医学研究表明,经历过创伤、虐待、忽视和家庭功能障碍的儿童在五、六十岁时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研究结果显示,在30年的跟踪调查中,童年时期家庭环境最糟糕的人患心脏病或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要高出50%以上。这项对多名参与者进行的纵向研究,是根据从青年期到中年期的家庭环境评级,描述心血管疾病和死亡轨迹的首批研究之一。研究结果发表在4月28日的《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PNAS》:吃苹果不削苹果皮:苹果皮竟能逆转神经元损伤?《PNAS》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苹果、李子等水果的果皮和一些草药中发现的一种化合物熊果酸,可以减少对神经元的进一步损害,还有助于重建覆盖神经元的保护鞘,从而逆转这种损害。研究人员在第60天疾病晚期时开始治疗小鼠,此时大脑和脊髓已经形成了慢性组织损伤,需要对其进行修复和再生。在治疗的第20天开始见好转,实验开始时瘫痪的小鼠在治疗后恢复了行走的能力,尽管有些虚弱。数据公布!世界首个CRISPR基因编辑I期临床试验在中国完成近日,《自然·医学》杂志发表医院完成的全球首个CRISPR基因编辑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该研究的试验对象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破坏患者T细胞中的PD-1(癌症细胞用于逃避免疫反应的位点)后,将T细胞输回12名患者体内。结果显示,患者血液中编辑后T细胞活性增强,只产生了1/2级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这一结果显示该疗法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锂硫电池寿命延长四倍下一代电池向商业化迈进一大步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克雷尔工程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稳定锂硫电池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之一,使这项技术更接近商业可行性。研究小组4月28在《焦耳》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电池内部原位制造一层含有碲的人工层,覆盖在金属锂上,可以使它的寿命延长四倍。研究人员已经为这项技术申请了临时专利。FAST开启地外文明搜索发现系外行星上的类地文明据国家天文台介绍,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开启地外文明搜索(SETI),寻找来自宇宙深处的智慧生命信号。地外文明搜索是FAST的五大科学目标之一。据介绍,FAST有潜力探测类地地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将公布的数千颗系外行星上的类地文明(如果存在),以及近邻仙女星系中的第二类卡尔达肖夫或更先进的技术文明。这一项目将拓展人类对于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认识。中国天文学家新发现银河系两处“恒星摇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巡天计划又发布一项重要成果。科研团队在银河系中发现两个孕育恒星的巨大分子云。研究人员分别将它们命名为“大江分子云(RiverCloud)”和“凤凰分子云(PhoenixCloud)”。此次发现的“大江分子云”和“凤凰分子云”,位于天鹰座大裂谷区域。其中,“大江分子云”距离太阳系约光年,“凤凰分子云”距离太阳系约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20万倍。SpaceX星际飞船原型完成低温压力测试为下月低空飞行测试做铺垫近日,SpaceX星际飞船原型SN4成功通过低温压力测试,设备完好无损。由于飞船在发射时需要装满温度极低的发射推进剂,因此需要通过这项测试,在飞船中注入相同温度的液氮,检测飞船能否承受这样的压力。此前,SpaceX的3艘星际飞船原型已经在该测试中损毁。此次成功也为未来几周内飞船原型进行低空飞行测试打下了基础。运行温度高于1K的量子计算平台问世向实用性方面迈进在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两项独立研究,分别报道了在温度高于1K(零下.15℃)的硅基量子计算平台上进行的原理验证性实验。MennoVeldhorst和他的研究团队制作了一个能在1.1K运作的量子电路,AndrewDzurak和他的研究团队演示了一个能在约1.5K的温度下运作的系统。研究人员表示,虽然相对温升很小,但对于将现有原型机扩展至更大更强的量子计算机来讲,研究结果或能带来重大的影响。同时,运行温度的提高代表着现有量子计算平台向实用性方面迈进的一个重要飞跃。拉伸达%!高度可拉伸自修复弹性体可在各种极端条件下自修复来自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雷教授和青年教师杨静合作,通过在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中协同结合多强度氢键和二硫键交换,设计出一种具有普遍自愈性和高拉伸性的超分子弹性体。它可以在极端条件下实现快速的自主自修复,包括在室温、超低温(40°C)、水下、过冷的高浓度盐水(-10°C下30%NaCl溶液中)和强酸/碱环境(pH=0或14)。这些性质归因于动态强氢键和弱氢键与强二硫键的协同相互作用。该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中国首个皮肤病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识别系统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近日,医院皮肤科陆前进教授领衔的皮肤病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在经历多年的科研攻关之后,中国首个皮肤病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识别系统获得了由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皮肤病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识别系统基于皮肤病影像大数据,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实现“拍图识病”的快速检索能力,该系统目前可在短短数秒内对近百种皮肤病的皮损照片进行快速检索。山东财经大学三个跨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同时揭牌4月28日,山东省区块链金融重点实验室、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山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三个跨学科科研机构揭牌仪式在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举行。构建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是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汇聚各方力量,打造科学研究。今年开始招生!华农获批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据华南农业大学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