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历史第三则吞并希贾兹后的沙特仍然不受

说完内志与汉志的区别、一战前的英国态度(沙特历史第二则:一战中英国退而求其次的盟友、沙特历史第一则:地理意义上的内志与汉志是什么?),这一次就接着讲后面的历史。为什么在第一则里面我要类比阿曼?因为无论是阿曼还是科威特,实际上都借助了一个原理,那就是充任英国傀儡来狐假虎威的伎俩。马斯喀特苏丹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并遏制全国的大部分部落,靠的不是“土特产”教长制,而是“洋货”——抱英国大腿。这一部分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阿曼18到19世纪殖民东非的的原因:英荷争霸与西葡衰落的共同产物和阿曼与其殖民地桑给巴尔的分裂,是英国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其实沙特的瓦哈比派也不算纯正的逊尼派,因为一般意义上的逊尼派都是很温和、服从现状的,但是沙特这些人是近乎土匪状态起家的,伊赫万分子直到沙特建国后都是周边各国所痛恨的“匪患”,约旦国王为此大费脑筋,其激烈程度不亚于50-60年代巴解组织毕竟安曼(约旦首都)时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还有一部分从中亚流窜出去的东干人。在这儿一点上说,瓦哈比派和艾巴德派都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异端”的味道,而且都是在这种“独树一帜”的文化氛围下武力建国的。沙特家族曾经三次建国,前两次都被奥斯曼及其行省镇压,第一回被奥斯曼官军和呢诶只北部部落剿灭,第二次直接被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给灭国,并且成了他的殖民地,沙特家族马上屁颠屁颠的逃回科威特。这说明没有后台,这些部落建国是很困难的,无他,实力差距太大而已。

阿曼没有被剿灭,最早靠的是偏僻遥远,但是还是被波斯的纳迪尔沙给盯上了,阿曼的亚德巴王朝被摧毁,这里被波斯统辖。其实波斯在这里殖民的历史很久远了,从波斯第一帝国时期就有了,到萨珊时期甚至连也门也被波斯占领,也就是说,阿拉伯半岛上的主要商路,几乎都被波斯控制了,波斯在这里的影响力一直都很大。到了改宗后,年第三波斯帝国建立,也就是萨法维王朝,以“红头军”著称的波斯人王朝,由伊斯玛仪正式将什叶派定为国教,这和我们之前说过的沙特东部省其实就连起来了,这里的什叶派虽然有卡尔马特的遗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受波斯的影响,特别是什叶派为国教的萨法维王朝的影响。

到后来,奥斯曼占据此地,也是为了削弱波斯人对土耳其后方的威胁,特别是美索不达米亚,这里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什叶派人口占大头,这也是拜波斯人所赐。经过反复拉锯争夺,奥斯曼最终控制了两河流域,但是他实在不放心,所以干脆自己派兵直辖。因而形成了奥斯曼对哈萨和黎凡特的实控与对内志的羁縻。

回到上面说的阿曼,他最终确立的实际上是双半强权对教长传统的优势,这个双半结构的核心是对英国的依附,而赛义德王朝自己则力求通过对海岸的完全掌控保证对其他诸部财源的控制。阿曼教长国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其核心是跨血缘、跨地缘的宗教同盟,教长看似权力最大,实际上受到底层部落头人的左右,权力沉淀在部族的世俗领袖身上,他们这个阶层才是酋邦联合的真正核心。这和之前我们写的甘丹颇章政权是差不多的。同盟如果想要单纯的自给自足,是不需要依赖对外商贸的,但是这个国家未来彰证自己的合法性,必然要在精神领袖的制度仪式上高很多繁琐奢华的礼节,所以花钱多;第二个,这些部落酋邦联合到一起,除了教长的框架,另一点就是共同对抗马斯喀特苏丹国。因此,维持一定的武装也是需要靡费不菲的,而这些单靠内部放羊和捡拾椰枣是办不到的,因此他们必须贸易。

然而,正是这个命脉,被马斯喀特苏丹拿捏住了,马斯喀特不仅是尼兹瓦通向海洋的最近、最大商港,而且也是全阿曼最主要的港埠,没有这里,大部分货也买不出好价钱,自己想要另辟蹊径开港也不成,因为人家早把海岸线都控制了,不仅如此,阿曼的王室还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尤其是东非的黑奴贸易供应地,垄断这部分利润,使得阿曼内部更无部落足以对抗赛义德家族了。这也是他们的鼎盛时期。另外,从商业运输和商业交易来说,运价成本越低的地方越容易形成商业中心,马斯喀特正是如此,这里的商业航运发达,所以船多,船越多,运力越高,运价越低,所以形成一种良性内卷,其他地方就天然的比不上了,想要打败他,唯有自己也拥有更多的商船队和海上武力,否则就不可能夺取海洋商业的利益了。

要知道,此时正是新航路开辟和西方殖民掠夺深入发展的时期,如果没有列强默许或者与列强穿一条裤子,怎么可能发展出东非殖民地与发达的商业呢?所以阿曼上述优势机制的根本都在于他和英国之间友好的主仆关系。波斯湾沿岸的酋长在看到阿曼的经验后都十分眼红,特别是科威特,直接带着全部身家投奔英国,甘心当三姓家奴,一下子就和奥斯曼拜拜了。后来伊本.沙特崛起,海边的小部落们只要不想被沙特侵占的都投奔了英国,像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这些后来独立的波斯湾沿岸小国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酋邦中只要想独立,既不受奥斯曼统治,又不受沙特威胁的,都要找个列强当靠山。

但是英国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知道这些沿海部落王国都是要求得英国的庇护的,可他偏偏纵容沙特占领哈萨,这就等于加重了这些小国的心病。但是他们别无办法,因为自己已经被绑定在英国身上了,唯有更讨好和巴结英国,自身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20世纪初,德国与土耳其加速靠拢,并极力推行“世界政策”,建设三B铁路(柏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巴格达,原先计划修到巴士拉,但在英国强烈抗议下才退到巴格达),巴士拉正是伊拉克极南部的港口,再往南就是沼泽地(只有一个叫法奥的小港口,和巴士拉没法比,直到石油大量开采时才变成大油港),这里离着科威特就非常近了。英国支持伊本.沙特武力夺取奥斯曼控制的哈萨,并且接纳科威特为保护国,就是了堵上波斯湾的缺口,同时警告奥斯曼不要和德国走得过近。只是这个过程中被忽视的就是阿曼和卡塔尔等一干小国了。

他们寄人篱下,就没有主张自我权利的余地。这也是很正常的,你去翻年的世界地图,这些地方都被标示为英国殖民地,保护国和殖民地在本质还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名字更好听,像法国攻占印度支那后还保留了保大皇帝,甚至像模像样的邀请他去法国访问,这感觉好像真是“法兰西共同体”一样,但实际上怎么回事,两边都门儿清。是主仆而非朋友、伙伴,这是出来混都要明白的。

沙特在英国的嫌弃中也抱上了大腿,但是英国显然不待见这货,所以即便到《贝尔福宣言》发表,凡尔赛条约签订,英国还一直寻求与折腾不停的汉志侯赛因合作,直到两者根本达不成一致时,英国才选择了内志。侯赛因如果单纯要求独立,英国很容易满足他,但是作为圣城的守护者与穆罕默德血统的真传,他要求的是“大阿拉伯”、“大叙利亚”,先前为了遏制法国在中东的扩张,英国已经把侯赛因的两个儿子分封到外约旦和伊拉克,但是侯赛因觉得还不够,要把整个黎凡特加上埃及、内志汉志权斗统一起来,这样组建一个大一统国家,伊本.沙特、埃及王室和叙利亚托管地都不高兴,毕竟这些地方又不是你侯赛因家的,想张口就来鲸吞这么多地方,问过现在掌管各地的王公们了吗?所以在阿拉伯内部就分化成了两派,一派是汉志、伊拉克与约旦,主张统一;另一派是内志、叙利亚、埃及,主张维持现状。除此之外,还有英法两派的争斗。

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不希望这些小国合并统一为一个比较大的国家,最开始英国想要借助侯赛因之手把法国托管地叙利亚也抢到手,所以侯赛因的儿子费萨尔就跑到叙利亚建立王国,但法国人急了,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灭掉了费萨尔的王国,英国人赶忙把流亡的费萨尔接到伊拉克当国王。侯赛因的儿子们占据了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中心通道,所以法国和英国一开始都想要独占,只是最后发现谁也斗不过谁,只好维持现状,最后态度都转向保持分裂状态。英国比法国更头疼,因为法国的托管地就叙利亚和黎巴嫩,费萨尔被赶走后法国扶持上来的都是反对统一的傀儡。而英国这边就很混乱,埃及内志都是反对统一,而约旦、伊拉克和汉志都是支持支持统一,伊拉克、约旦和埃及此时都是英国殖民地,实在难以折衷。如果在统一的过程中英国得到实权,并且把叙利亚拽下来,英国自然高兴,但是英国啥也没得到,还要把自己的托管地合并组成一个比较强大的阿拉伯国,英国铁定不干了。

更要命的是,侯赛因这个人特别艮,他一定要实现这种蛇吞象的大一统计划,所以借助父亲名声才爬上位的两个儿子也就随声附和,希望谋得更多利益,至少在侯赛因死之前,这三者是必然团结的,但是没了老头就不好说了,所以英国把逼迫侯赛因就范的重点放到挤压汉志身上,只要老头不说话了,两个儿子对联合也就没什么信心了,更谈不上实现之了。这个统一派计划就胎死腹中了。

沙特此时是作为英国逼迫侯赛因接受虚位元首方案的刀子和工具,并不是真正支持的对象,但是沙特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收到了好处,出击消灭了阿西尔、内志北部的阿齐兹,逼迫哈西姆家族就范。最终在发现不管用后,英国内心当然是把汉志国王侯赛因杀了一千遍一万遍的,但是他不能出手,不然会让整个阿拉伯世界对英国发怒,这样虽然不能动摇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是毕竟要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英国在汉志与内志发生战争后“严守中立”,其实就是借刀杀人,但是意思很明显,英国借着“严守中立”的名义严禁费萨尔兄弟派兵救自己的爹,这摆明了要打散哈西姆家族在中东的体系和势力,两个人都是刚被安到约旦和伊拉克,根基不稳,只能看着老父亲被灭国,爱莫能助。

从这一刻开始,沙特的现代疆域就基本奠定了,汉志、阿西尔与内志,组成了今天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因为内志兼并了汉志,英国就不方便担任内志的宗主国了,因为想要利用沙特占据的汉志两个圣城发挥的影响力,就不可能有一个比他们信仰里的造物主还要高的列强宗主国,所以英国对沙特控制的放松,其实不是不想控制或者不能控制,而是有意识的变相利用,英国在半岛上仍然有影响力,放眼四望,伊拉克、外约旦、埃及、巴勒斯坦、苏丹、也门、哈达拉毛,加上东海岸的巴林、卡塔尔和阿曼,那只波斯湾对岸的伊朗南部,要么是英国的殖民地,要么是英国的委任统治托管地,要么是英国的排他性势力范围圈子,沙特被英国全方位包围,你想不和英国保持友好关系都难。

伊朗、伊拉克的油田在20年代就开始被英国开采了,而沙特因为上述原因在经济上也基本被英国抛弃,所以沙特没办法,也想要开采石油,就把全国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租借给了美国探明石油并开采,要知道沙特全国才万平方公里,租出去这么多,可见沙特是穷疯了。而且,沙特天天被一圈英国殖民地/托管地/势力范围包饺子,心里对英国也是极度厌恶和恐惧的,自己在年想给英国当舔狗的时候伦敦百般嫌弃,现在退出沙特后又布了一圈铁桶阵,就差把他们活活憋死了。所以拉美国入坑,也是为了平衡英国的势力,给自己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其实年罗斯福在大苦湖上见了好多人,有埃塞俄比亚的海拉西,还有沙特的国王,这些小国都是在军舰上被接见的,不过主题都一样,就是巴结和抱大腿。

美国介入沙特的时间要更早一些,在年左右就在沙特大规模开发石油,但是和英国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美国的油企到二战结束在整个中东石油产量中的份额也才达到11.4%强,剩下的都是谁的?当然都是英国的,所以二战后就算是印度独立英国都不着急,但是摩萨台博士要国有化收回石油利益的时候英国急眼了,搞政变还软禁这位伊朗首相。从亚丁、塞浦路斯到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一条线就是英国在二战后三环外交中格外小心“呵护”的战略连线。它寄托了英国复兴的希望,特别是被从苏伊士运河赶出来之后,英国就更加重视这一点。

沙特在这个战略中是无足轻重的,只有美国为了自己的“新疆域”而极力拉拢沙特,不仅要在沙特开采石油,还提供援助,建设达兰空军基地等。直到后来,英国在伊朗的地位逐步被美国取代,美国对沙特的重视程度就又下降了,毕竟英国在间战(interwar)时期早就开发了伊朗核伊拉克的石油好多年,这里的产能和技术、资本积累都不是沙特可以比的,如果不是年的剧变,美国仍然不会像重视伊朗那样重视沙特。虽然嘴巴上说着“两根支柱”,实际上两根支柱粗细不同,主人的倚重程度也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